首页 > 新闻 > 正文

镌此中华石 龙文钤五洲——张宇金石书画“印”象

2020-08-18 21:49:49

 

十多年前,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艺术讲堂偶遇张宇。交流互动环节,这位身材高挑,谦谦儒雅的青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艺术观颇为相契,故此我便结了这位小弟。后虽各自忙碌,多年未见,但互有惺惺相念之感。
庚子新岁,“冠疫”肆起,闭户宅闲,空无聊赖。某日,张宇发来一组“特殊”印谱,嘱余作以文序。收阅近千方各类型制、形状、风格、内容的印章图样,足可“富我琳琅珪璧之室”,驱祓疫期独处之孤寂。我亦从中看到了,这位久违多年的素友“十年磨剑”的成长,推知倘或非日日刀耕不辍,定不得有如此丰硕、如此精妙之作,惟“勤”惟“专”可至尔。

一、飞跨五洲的“中国艺术之花”

所言“特殊”印谱,因其所汇作品之中,更有2002年以来,他为世界各国元首所治之印,皆为馈赠历次访华的各国元首之印痕。从“普京”到“文在寅”……,当我一一读完这200余枚,已随元首们分适彼土、各列轩堂的“中国篆印”,为之惊叹之余,更为中华文化、中国艺术,如此“轻俏”且又“隆重”地四海传播,而倍感庆幸和欣慰!
中国篆刻可上溯秦汉,镌刻与书法结合,遂为篆刻艺术。吾解篆刻,谓其形为文字、其型作印章、其质称艺术、其情表语言。读张宇篆刻艺术,吾非单识其篆印造型,观其意象,见其性情,会其心诣。
以单页个体观之,“中国印”之端庄大气,与各国元首“外文字符签名”的洒脱灵动,相谐成趣。此方寸之间岂止万千气象,阴与阳之变、动与静之交、朱与墨之映,俨然是纵跨国界的一种文化语言符号。

 

 

 

 

 

集此作品合观尽览,乃见严整系列,看似有意之结构组拼,实则其近十八年“刻”路之回放。吾见此诸作,乃察知其数年伏耕于案、刀石为伴,方得种育出这遍插“世界版图”的“中国艺术花”,其归于静、得于勤、成于恒。古有言:“卧久者,行必远;伏久者,飞必高”,张宇便是“久”潜于斋,而传之必远者。
从这种古老的篆刻艺术里,吾读到的是张宇用其深厚功力和独特情致诠释的一种艺术语言。而这其中,有一种气韵,那是“东方气韵”;有一种气象,谓之“汉唐气象”;有一种精神,叫做“中国精神”。吾评张宇篆刻,印中有山河,印中有天地,印中有文心,印中有国魂,东方龙文自可跨越国界,远钤五洲。

 

二、青石小巷走出的生命“刻”路

把中华篆印“刻”向世界!很多人投来一片惊叹顶赞之辞,而我更关注于这位沉浸金石艺术的年轻人,艺术素养的承传源统和他那“刀石”的传奇经历。
——在我看来,其于金石之缘有“四得”:
一得于金石之遇。童年时代,因一次偶尔在石上的刻字打趣,让这个出生于吉林的东北孩子玩儿上了“石瘾”,最初虽然只算是在坚硬的青石上“划”字与图案,但从此捉起那刻刀就再未放下。

 

二得于金石之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稍后一种天赋的兴趣,让他小学三年级便开始有意识地效仿一些前人篆刻,他的启蒙人是有共同爱好的舅父,那时所用刀法只能称为“非篆刻之法”的摩仿刻字,而他自得其乐,也乐此不疲。

 

三得于金石之专。早年,他能见到的只有家乡的青石,没有机会找到,甚至不知道还有质地较软,适合专业篆刻的寿山、巴林等石材。他经常为刻字把手皮磨破、手指弄伤,却并不知觉在意。“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类比描述他这种可爱的专心,再形象不过。同时,这种对抗“硬石头”的刀功,更为他的指力、腕力和手的灵活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得于金石之恒。石上刻字需要持恒的耐心,更像对自己心灵的雕琢。他自幼在坚石上的“一刻”,让他刻遍了家乡,也“一刻”定终生,而与金石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看来,其于篆刻之路有“二成”:
一成于“刻”路之正。张宇十岁始,受舅父同好影响痴迷篆刻,又受篆刻家刘迺中先生引路,由汉印入门,开始正统学习篆刻,即使在学习最紧张的中学时代,也不曾停滞。刘廼中先生教其“以汉印为牢基,规矩严谨,气象博大”,让其从起点就步入了正确的轨道,也为其篆刻基础及审美意识打下了牢固的根基。此后,又历经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工作之后的兼融深造,继学明代篆刻家汪关,再学现当代王福庵、陈巨来,此后又参学邓散木、宁斧成等作品之写意情趣,然就其艺术取向的本质,从未偏离“汉印”之根本。谨记师训,他深信持守传统“正道”,方为创新之基。

 

 

 

 

二成于“刻”路之融。学习路上,他继拜中央文史馆员林锴先生为师,并经受启功、史树青、黄苗子、白雪石等老一辈艺术名家指点。林锴先生引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书入印”之理念,让其懂得了篆刻的造诣亦是功夫在字外,需要很多知识学科和艺术营养的支撑,以“书”入印,亦并非单指书法,更需广博学养。

 

——在我看来,其于篆刻之功有“二基”:
一基于金石学养与精研博览。张宇考入吉林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系统学习了书法、美术等多种传统文化的专业理论之后,在篆刻的路子上也更加清晰。从“玩刻”到“篆刻”,到“研篆、研刻”,在技与道的并进过程,让他逐渐由摹仿到创作,进入了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自由创作”的阶段。孙过庭《书谱》论书云:“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此理于篆刻亦然,刀石相“刻”,更需刀石相生,施于志、融于情,乃可得篆刻之奥义。张宇篆刻,凛之、温之、鼓之、和之,为方法手段,其必施之以气、以情、以志、以意,而致其神、其润、其劲、其雅,终达其性,而旨其征。

 

 

 

二基于篆刻艺术与书画兼修。大学期间对书法、美术的专业学习,让其篆刻创作大受启迪,诸多裨益。如石涛《与高凤冈论印诗》所云:“书画图章本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秦汉相形新出古,今人作意古从新。……向来铁笔许何、程,安得闽石千百换与君,凿开混沌仍人嗔。”书画印皆相通,审美风格亦皆贵于“精”(精工秀丽)、“雄”(雄健奔放)、“老”(老干朴质)、“丑”(古拙残缺),但无论哪种风格,都必以表达人的主体精神为最高准则、最佳境界,方抵艺术真谛。此后数年,张宇以篆刻为主攻、同修书法和工笔国画,三者互为促进。篆刻创作必先“篆法”过关,专业的书法练习,尤其篆书更是基础的基础,也是创作好篆刻的基本保证;篆刻创作更需精心“设计安排”,对工笔国画的学习,提升了构图能力和审美意识,让其篆刻作品精美浑厚,且超凡脱俗。

 

而后,张宇受聘钓鱼台国宾馆,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与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篆刻从起初的个人爱好、之后的专业学习,成为了他的工作、他的事业,他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工作于国宾馆,他目染陶冶于大量的名家经典书画金石藏品之中,不断提高眼界,扩展心境,更使他的作品养出了一种堂皇的大气。

 

 

 

 

 

张宇篆刻之法,上承汉印源统,发恢闳气象;下掬时代菁华,展唯美风度。

张宇篆刻之路,从中国吉林的一条青石巷陌走来,走向金石书画艺术的广博翰苑,也走向了世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张宇常在文艺作品中抒发自己的艺路感恩,感恩学习之路上的所有良师益友,更感恩伟大的祖国。
览读张宇金石书画,尤对其“印”象会意更深,一时所感、一泻而述,成此文序。观析张宇艺路印踪,硕果累累,我不由为近年来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欣喜,也为层出更多这样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而欣慰。最后,用我新创作的一首音乐歌曲《百花园等你》送给张宇共勉,也共同唱给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五千年的雅乐,宫商角徴羽。自做了瑶琴,我也弹一曲。百花齐放的时代,我在丛中语。中华复兴的路程,自信永不息。
——长江长城长啊,连着我和你。万里山川秀,我也描一笔。汉服唐装的衣袂,飘动着美丽。神州筑梦的步伐,穿越了风雨。
——一生为期,百花园等你。青石小巷路,走出人生的传奇。钤在岁月的画卷里,方寸之间也有崭新天地……
川 丘(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热门推荐
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