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王玉钰 王涛 王小平 王曜诚 王志坚 王健 孔德润 卢广华 刘万鸣 刘巨德 刘玉坤 朱道平 朱葵 朱仕明 朱德福 匡乃智 华其敏 华玉清 吕士荣 纪连彬 张立柱 张立辰 张捷 张国图 张道兴 张友宪 李宝林 李孝萱 李广平 李天军 宋鸣 宋玉麟 吴绪经 吴洪涛 孟旭耀 孟刚 金兴俊 金新宇 郑国华 郑坤华 陈履生 柳泉 周平 赵磊 赵子平 赵培文 钟秉炎 洪惠镇 凌徽涛 贾广健 袁武 徐勇民 徐恒瑜 秦天柱 耿树伟 盘俐敏 梅启林 蒙虎 游兵 鞠太运
吴洪涛
参展画家
吴洪涛又名如月、抱琴听涛,淡然若烟云,静习琴与书。幼承庭讯,修习中国传统文化,行年渐长,用功于书画更力,其间兼习古琴操缦,再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深入研习中国古代文化史逾十年,虽隆冬盛夏修炼不辍,书画作品入选20多次全国及省展览,并代表中国书协女书家赴日交流,现为中国书协会员、省美协会员、北京巴蜀书画院、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政协书画院、西蜀花鸟画院、成都画院特聘画师,《四川花鸟》副主编。
作品欣赏
满目空色花正敷
——观洪涛画有感
古琴与书画,是洪涛工作生活之余重要的闲事,洪涛的琴音,雅洁清丽不落尘俗,音韵古淡而意外有意,听之使人万虑顿消而通灵幽思。但其花鸟画不同,虽极有限的篇幅不论一花一叶、一虫一鸟,都在实有中现空灵,自然生命被赋予了人格精神,又不时展现出满目空色花正敷的意境。正是“小窗一枝看,红云蔓蔓香;幽丛禅风静,新荷弄晚秋;野桃含笑竹篱短,萍花汀草眠沙鸥。”(注:以上各句皆为洪涛花鸟画题记。)以是因缘,洪涛之花鸟,既有人生至情以及对自然荣枯生死的思考与感悟,又不时展现清妙神机的心识与智慧圆润的笔触;更在无笔墨处,展现至美心性活泼灵动的生机,想来是其凝神聚气的琴音入画,使画自有一种深微、不竭、远引的境界,而其本性娇憨率真,至情至性,画里又有蓬勃生机蓄势待发。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孙过庭所谓“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然“达形”又是何等艰难;大而言之,朝菌不知晦明,蟪蛄不知春秋。小而言之,所谓“质直者则径庭不道;刚很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之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书谱》)该怎样认知与抉择这个问题呢?刘立千老先生教授云:人之本性灵知无所谓善恶,但迷惑了此知性亦可作善恶。追求人生的超越,即追求真善美诸德圆融完善的人生,需打破狭小自私的小圈子,从身心出发,不断扩大心量。因为人有灵明妙觉则为大智,不起迷惑,认识妄想妄念,以及生起各种幻有的缘起条件,到把外在缘起条件都退还回去,不就只剩下灵明本性。证悟本有觉照,则有大悲,就会自然怜悯众生,热爱众生;大悲周遍而有大用,生命的活力由此彰显,遍一切处生命的超越于是发端。(《宗教行为与心理治疗》序)这是最最向上的一着。此着一得,所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自然贯通形上形下,人生的景象由是全然两样。
落实到书画一途,一代禅僧竹禅,毕生以画说法;东晋顾恺之以《洛神》说仙境;明代张宏以山水展胸襟;当代张大千以莲花寓真情,莫不将形上形下全体融通。故书画的极致,关键在于作者本人文化的积累与超越,在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气度与良知!接下来,才是各家技法的全面掌握与融通。果如是,其运笔自能依良知性灵得自主之用。恰如“医者易也”。医家其理既明,无论寒温诸般法则,方剂及药物,不过展示医道易理的工具及利生之方便已矣。
洪涛喜静,淡淡若烟云,幼承家学,熏染诗词书画,后又兼习古琴操缦弦歌不断,经冬复历春,难行则行,数年不辍,以此励志修心。因工作之故,又常触儒释道诸家经典,既追求道家“致中和”之性,又实践“恭宽信敏惠”儒家之行,更默照佛家般若心境,终使向上一着的性灵,手追宋元明清及至前贤诸名家笔法,沁润与支撑,虽年纪尚轻,而作品却已有古意耐得住仔细的吟读也就自然而然了。这或许是洪涛弦外之音,笔外之情能给我们的启示吧!
洪涛工作繁忙,能在忙中有一杯茶一本书的清闲时光已让她感恩不尽,好在习琴书画是一辈子的事,路长且远,唯愿洪涛琴声更纯甜,花鸟益妙善,人生越见美丽庄严!
小诗和云:
瀑布溅起,
月光的音响,摇动虚空的思想,
水波涌向四面八方。
忍冬藤浸透了花香,
蒲公英呈显生命的密方;
莲花的映像,飞天的乐章,
夏枯草升华阳光的宝藏。
放纵一生的想象,
让思想滋养太阳,
一时大地充满芬芳。
看山泽湖光的供养,
照亮鸟儿欢愉的翅膀。
小雪的灵感,染上霜华,
冬的悟境,摇曳冰雪的清凉;
蝴蝶扬起秋的热望,
我深深陶醉空色的吟唱。
西蜀郎中 赵文
戊子冬月于成都锦江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