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李金山︱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2020-10-15 17:42:45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王若 王磊 王韧 王晓峰 王晓银 王茂彬 王伟成 王颖生 王敬生 史贵仁 江文湛 刘二刚 刘天鹏 刘建国 吴昊 吴奇峰 任惠中 孙耀文 纪永 邢庆仁 杨涪林 杨晓村 李广仁 李明玉 李守玉 李金山 李建设 李晓东 张洪 张立柱 陈永锵 陈政明 何曦 杜滋龄 周荣生 周扬波 武剑飞 林容生 贺荣敏 赵宁安 赵根成 赵建成 胡跃满 姚舜熙 梁占岩 梁时民 聂鸥 袁武 唐允明 唐玉玲 郭石夫 徐君陶 贾广健 黄振亚 龚文桢 盖茂森 曹香滨 崔晓东 谢志高 谢定超

李金山
参展画家
李金山 1976年出生于山东日照。日照市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二级美术师,省美协会员,市美协副主席,市书画联谊会成员,海曲墨缘社秘书长,市知联会理事。199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师从著名画家张志民、岳海波、梁文博、王小辉等老师,专业水平全面、扎实,擅长山水、人物。人物画造型严谨、形象特点突出;山水画任意点染,亦能超凡脱俗,画作融传统笔墨与现代品味与一体,笔锋或柔美,或苍劲,属实力派画家。

作品欣赏
复归于人的山水境界
--------------李金山近作印象
李宁坤
文艺复兴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天性,使得西方绘画艺术从单纯的宗教附属逐渐走向独立。中国绘画艺术在隋朝甚至更早便从实用性转向艺术性,历代以来,名家层出不穷,仅山水方面,荆关、董巨、马夏、元四家、四王、四僧,至近现代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等等,光辉灿烂,彪炳百代。华夏历史素来讲王权、轻人权,重家国、轻个人,言共性,轻个性,在这影响之下的艺术创作注重形式,缺乏情感,往往伴随着假大空的现象。
艺术创作尤其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从建安七子到唐宋八大家都身体力行戒除浮华,倡导艺术创作中的真情实感,至近代,章太炎先生也再次提出“汰华词”,反对学术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艺术创作与人内心情感息息相关,同一个艺术家不同年龄段的作品往往会存在差异,特殊者甚至判若两人,李金山近期的创作也有着明显的变化,在注重作品形式美的同时,他对作品内涵情感的处理更加细腻深刻,随着对人生感悟的不断深入,他的作品进一步呈现出既有远离都市的雅净,也有一种尘世之间的滋润圆融。
一些画家把笔墨视为束缚创作自由的“脚镣”, 李金山不急于去进行莫名其妙的创新,他在寻找着合适的笔墨表现方式,既不保守,也不激进,感情是当代的处理方式,笔墨是对传统不断强化锤炼。在继承传统方面,他没有盲目的一味尊古崇古,他对近人张大千、宋文治等人的系统梳理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明显的改进。张大千、宋文治细腻鲜活和远离尘世的山水意境,他进一步强化了现代欣赏心理上的转换,注重雅致意趣的表达,但又不故作姿态的拔高,对笔墨的驾控他注意度的把握,没有过度渲染的油腻,也不高冷的说教,这种状态下的创作便如一位相识已久历遍铅华的老友,娓娓道来,亲和有加,偶然之间散发出光芒。
艺术从来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中国传统山水画用现代审美解读,是文人闲暇时表达自己内心情趣的一种艺术表现,是为人生而艺术。历代有影响的山水大家解衣盘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老庄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发展,但传统的儒法思想也紧紧附着在艺术发展史上,居庙堂之高则羡慕江湖之优游,处江湖之远则怀家国之责,或外老庄内儒法,或行儒法而慕老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责任感一直深埋于传统画家的骨子里面,流传至今,绵延不断。
表达内心的自由和斥恶扬善总是矛盾而又交织在创作过程之中,欣赏李金山近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从前几年急于表现个性而略显浮躁的恣肆走向内敛踏实,这种踏实令他的作品更加耐读,内敛令欣赏者更加深入体会,在放弃了笔墨、章法、色彩等等方面刻意的彰显之后,作品的辨识度却更高。
李金山对于城市生活对于自己有一份肯定和真实的认知。现代生活让人们充分享受了物质的富足和快餐式文化带来的精神浅层享受。对于快节奏和生存压力,他持慎重的批判。城市生活让人处于一种流于形式的富足,这种丰富给城市生活者带来巨量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认知,更无从谈及严肃的知识和人生的深度。群体在制造浅层的娱乐,真正深层的精神思考的人群比例与上个时代存在差异,严肃艺术和娱乐之间距离越来越远,严肃艺术的受众数量令人堪忧。李金山近期作品关注重点逐渐转移到高雅严肃艺术的大众化方面,当然大众化不是低俗化。
在许多人讲个性,做形式,让受众感到难以理解,更不会接受的时候,他的作品显示出对社会的宽容理解,对受众的亲和交流,不做孤高冷清,不做说教之态,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又是亲近生活的。高雅艺术的大众化是艺术发展不可缺的一部分,失去大众欣赏的艺术只会存放于博物馆之中,成为历史的记录,中国画的发展既要保持学术、艺术的高度,也要提高艺术受众的群体数量,他这段时期的作品很少去高山大川的雄强说教,他用轻声慢语的诉说,用精雕细琢的描绘,触目可及,秀润可人。为人生而艺术,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热门推荐
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