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潘英琪︱海岳风华—当代书坛代表书家学术研究观摩展

2020-11-06 08:14:32

 

展览前言

当代书法创作以现代考古学和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空前丰富多样的文字、书法历史遗产为借鉴,以立足当代、根植传统、继承创新为宗旨,以艺术本体的完全独立和主体艺术创造的空前自觉为内在依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碑帖并重、碑帖兼融基础上的多元化格局,并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为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时代条件。在学院书法教育的普及和全民书法的热潮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经过多年的砥砺与探索,在各自的创作领域已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学术特征,有着良好的学术视野和创作能力,这些书法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代书法的较高水平,同时也是当下中国艺术生态的样本,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或将成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中坚力量和代表书家。但是从书斋到市场,书法家的身份转换和场域转换,面临多重挑战,个人作品风格的延续展开如何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市场更加普遍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如何有效地抵御当前低迷的艺术市场状况,去开辟新的学术和市场关注点。这是书法家面前不容回避的必答题。
基于此,北京时代丹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举办“海岳风华——当代书坛代表书家学术研究观摩展暨VR新媒体展”系列活动,旨在借力网络新媒体打通书法家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传播壁垒,推出一批当代书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书法家,展现书法前沿探索者的心象书风。
本次书画展将以3DVR和线上展览的方式呈现,通过大数据技术,联合全国近百家线上新媒体,全方位呈现展览相关内容,全景式还原现场体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打造出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参与展览刊登发布的有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新浪艺术、腾讯艺术等近百家主流艺术媒体及门户网站,较之线下展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持久,将成为永久在线的数字美术馆。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展标题字: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潘英琪
参展画家
潘英琪,字迹杰,号伴墨斋主人,山东莱州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山东文博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郑道昭书法研究院院长、烟台鲁东书法院院长、烟台大学兼职教授、山东工商学院兼职教授。他师从孙其峰、孙伯翔先生,以魏书、行草、榜书、写意花鸟名于世。善逆锋用笔,重性情,追求沉雄、博大之气。先后出版《潘英琪书画艺术》等多部专著专集,撰写发表《浅析书法作品鉴赏》等评论文章数十篇。曾应邀出访欧、亚多国并举办展览。

作品欣赏
 
上游天柱 下息云峰 博古通今 书画皆精
——潘英琪先生小记

中国书法浩浩荡荡,始而百流淙淙,继而波澜壮阔,传百世而愈宏,承千载而益彰,历代书者不乏菁英,此书学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永不腐朽之所在。其流之今日,有潘氏英琪者,亦承先贤而启后学之“弄潮”者之一。
余初识潘英琪先生是于“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在烟中宾馆举办的书法短训班上。主讲乃聂成文、伦杰贤二先生。参加短训者皆各县、市、区书法精英,我亦有幸滥竽其中,时潘英琪先生即为此班之佼佼者之一。记得那时英琪先生的日课即为“郑文公碑”,笔下已初见雄浑书风之倪端,已是骨气洞达,形神得兼的峥嵘气象。那时的英琪先生正值华年,英俊倜傥,虽交流不多,却难掩其骨子里的儒雅、睿智。偶然谈吐亦知其国学功力扎实,读书广涉经、史、子、集,故余对英琪先生那时之印象至今难忘。
时间荏苒,如白驹过隙,短训班结束至今已是廿余年前的旧事,此后似乎再无缘于先生一面之晤,然潘英琪的名字却时有目睹、耳闻。——各类专业刊物,各级电视台上时常见到潘英琪的名字及其带来的好消息。知先生工作之暇,寒窗夜雨、汲汲穷年,砚田常湿,秃笔成塚,神会古人,梦游艺海,偿研奇文于夜深,每临法贴于拂晓,春播秋收,如今英琪先生已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书法名家、魏书高手。集诗、书、画、文于一身的学者。
潘英琪,字迹杰,号问渠。一九五四年生于山东莱州。
古邑莱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存古风,士多赏文,名士文人自古不鲜,更兼越千年往事于北魏有熒阳郑氏道昭者刺史于此,政暇喜郊游,每酒酣便吟诗,赋文,书丹于石令人勒之。在任其间,竞遗迹于云峰、大基、天柱,玲珑四山有数十处之多,蔚为壮观。这便是当代书坛称之为北碑正脉之“四山刻石”,而其中最负盛名者乃位于莱州城南的云峰山的“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刻石,东瀛书人偿为之顶礼,而国内书界亦有称郑道昭先生为“楷圣”之说,可见此碑在中国书史上之地位。是故自宋赵明诚将其列“金石录”后,学此碑者代不乏人,清之李瑞清,曾煕更是终生侵淫此碑而扬名。
英琪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少而颖慧,勤学好问,对郑氏典雅、壮严、古厚,融篆、隶、楷、行于一炉的书风情有独钟,不能自己。便时常登山问碑,刻苦研习,不知有年。工作之余,几乎将所有余暇都用于读书、习学、寻师、问友,访胜迹,寻名碑领会帖之韵、碑之雄。终于形成了其雄强、豪迈,似龙如虬,劲健爽利、风骨铮铮,磅礴大气的潘氏面目。从此,在当代书坛魏书一体中占一席之地。
因其书风的卓然不凡及雅和中正的正大气象,经有关部门举荐,英琪先生应邀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先生书写楹联一幅:“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书风恰似对联内容,雪夜饮酒,杖剑关山。成一时之美谈。神会了郑氏书风后潘先生又遍临各种不同流派与风格之魏碑及汉隶,从摩崖至碑刻无不潜心研究其所以然。习碑之余,又悉心领会魏晋书札及前人行草书之精髓,溶碑魂、帖魄于一体,故其呈现于笔上的不仅是大江东去的豪迈,亦有着小桥流水的韵致,令人百读不厌。
若欲解惑,须有明师,英琪先生深明此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拜孙其峰先生为师。能列子孙氏名下乃英琪先生之幸也。孙老,山东招远人氏,执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诲人不倦,播桃种李育学子无数。先生其人、其学、其艺皆为当今学界之泰山北辰,英琪先生从其游,艺事更为精进,丹青画图更显孙家风范,笔下的寒林麻雀无疑得孙师亲授,而墨梅,风竹又有缶老风骨,山水却不失宋元遗踪,愕愕然有林下之风,中国书画向不分离,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裨益,从而形成了中国书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语言。英琪先生将多年习书之笔用于绘画,视觉又高,故将其画作列为文人画“妙”品之中不为过也。
英琪先生作诗不夥,但诗格却高,常有奇句妙语跃现笔端。如“四十感赋”句“今生何能还青丝,借得月光补少年”。“五十感怀”“风华伴墨半百翁,钓月耕云书斋清,偶喜佳句染尺素,独坐长吟啸古风”。皆不让先贤之佳句也。
英琪先生乃学者型书家,读书甚丰,治学严谨,论文常见专业刊物及报端,其中既有商榷文章,学术论文,又有艺术评论。敢于坚持已见,多以详尽的史料、事实以及对不同书家、书风之把握,逐字比对以证真伪是非,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鹤立评论界而能独竖一帜,为专家所称道。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诗书画文的积累,并非英琪先生职业所为,全出之工作之余。由此可知英琪先生是一个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的人,几十年来就是以这样一种殉道之精神,完美着自己的艺术实践。
孙其峰先生在给英琪先生所书“刻苦治艺,老实为人”的条幅小跋中写道:“吾平生常守此八字以自律,今书此赠英琪,其将与我共勉乎”,在此我亦愿以此语与英琪先生共勉。
愿英琪先生艺术之树长青。
秋 江
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二日于听雨楼
 
 
 
 
 
 
热门推荐
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