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白梅》
他不是学南阳诸葛亮的耕隐生活,隐居于九里山的水南村,自号“老龙”,把草堂取名“耕读轩”的元末的诗人,篆刻家王冕,他是一个隐居在鼓浪屿的一间乱七八糟的工作室搞篆刻的民间篆刻人,自称“文盲”,自号“鬼笑山人”的庄光立。
去鼓浪屿拜访他之前,朋友给了我有关他的一个资料,我看了第一条想笑。但看了第二条资料之后,我不再笑而是肃然起敬了:
★法定文盲(劳动人事部门根据有关法规届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80)
★厦门工艺美术学会创会会员(1980/有论文发布)
★闽南文化探索者
★闽南语文字本字考证者
★篆刻技艺践行者(所带学生在教育部 国家语委主办的“祖国印记”首届全国学生篆刻大赛上,囊括小学B组福建的奖项,第二届获中学B组福建选手所获全部,小学B组大部分奖项)
朋友还给我看了“篆刻技艺践行者”指导学生首届获奖名单:
一等奖:陈睿思
二等奖:陈睿言 楊 欣 王之妍
三等奖:宋歆童
我打开2020年9月18日“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组委会”公示的《关于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印记中国”学生篆刻大赛拟获奖名单的公示》,里面相当大部分的获奖者,都是庄光立老师的学生:
小学机刻组:
三等奖
何烨玲 蓝羽菲 吕可欣 周宜廷
优秀奖
朱维依 陈泽林 魏耀宇 庄圣延
中学机刻组
三等奖 方滢
优秀奖 陈绮芸,陈静怡
中学组入围决赛名单:
庄由心 林艺扬 游子烨 张宜立 张宜方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高等教育文凭,自称文盲的原来上山下乡3年(1969-1972)的知青,回城后在厦门工艺美术厂干了17年活,最后在失业了的文艺青年,就凭着在工艺美术厂干活的经历,爱上工艺美术;爱上雕刻;爱上篆刻;爱上读书。
那一天,我跟朋友到了他在鼓浪屿一间老房子。这里是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凌乱不堪。但一橱100多本的各式各样的字典;工具书让我为之侧目。也就是这样一个“文盲”青年,学历不高的厦门本土文化人,却在我要走时,送给我一摞他撰写、编写的书。譬如,《博饼文化源流初探》、《狐言闽南俗语》、《破解<寅阳天书>》、指导厦门中小学生篆刻的作品集:《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他还和庄先生等朋友编辑了据说是厦门市建国以来第一套线装宣纸本印谱《王守桢印存》。
不知道为啥,我跟这个只见过两次面的人,将他跟我很喜欢的元末狂狷之士王冕联系在一起。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王冕是自嘲“耕无寸田,牧无风刍”,一生不想当官,不爱俸禄,总是处于半饥半饱的人;而庄光立,上山下乡3年;好不容易回城,到了厦门工艺美术厂,后来又倒闭了,从此开始自谋生路。虽然不至于跟王冕那样狼狈,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但也是生活困顿呀。
二,庄光立也是一个有一点跟王冕一样的“狂狷”之士:一个“法定文盲”,居然敢质疑专家的民俗观点;敢研究闽南民俗;凭在厦门工艺美术厂的那点雕刻本事,就敢自学成才,还从2008年开始,在厦门教科所苏文木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到厦门中小学上篆刻校本课程,为中小学生上篆刻课。
三,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篆刻开始起死回生。而庄光立老师,利用自己在厦门工艺美术厂做石雕的本领,随意以各式各样的石头作为篆刻材料,将书法笔意融于刀锋金石之间,展现出不同于普通纸上书法的意境。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一块石头,经由他刻成印,就具有了《红楼梦》贾宝玉式的通灵宝石一般的灵性。他把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四,王冕行事异于常人,时戴高帽,身披绿蓑衣,足穿木齿屐,手提木制剑,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骑黄牛,持《汉书》诵读,人以狂生视之。正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的那样:“冕本狂生,天才纵逸,其体排宕纵横,不可拘以常格。”而我眼中的庄光立,虽不至于如此怪异,但也是一个视篆刻、民俗文化为生命;不慕权贵;独立特行的人;更是将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将培养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国学文化的印章艺术为己任,篆刻不拘一格,很有自己的个性风格。他将培养孩子学习篆刻艺术作为社会责任,让“美在文字非笔墨,朱砂泥红贵中来”;让自己所学的篆刻的艺术,通过走遍厦门许多中小学的教学努力,将这门滥觞于甲骨文时代的经字法、刀法和章法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万千气象,彰显出诗画般的意境美的篆刻艺术,发扬光大。
这是庄光立老师有别于王冕之处。王冕隐居九里山,以画梅,卖画为生。一生自视甚高,只能算得上元代的“竹林七贤”似的人物而已,洁身自好,但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感。他的人生观是“出世”的,消极的;而庄老师安贫乐道,他的人生观却是“入世”的,积极的。他深知一己之力虽小,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篆刻入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从他自己的微薄努力开始。他一做就是10年。
庄光立老师不一样。他从2010年开始,他就在厦门教科所的苏文木老师的大力支持举荐下,到各个小学给学生上篆刻艺术课。庄老师很感慨。他说,中国作为篆刻艺术的故乡,从事篆刻艺术的人数还不如日本韩国的人数。所以,他决心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从小就爱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篆法字法中,通过结体自如,疏密停匀,曲直适度,纵横得法;讲究印面的谋篇布局……这点与书法和绘画的道理相通;印章也要讲究大小虚实、参差错落、俯仰向背、疏密对比等,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意境之美。通过教学,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刀法……冲刀所形成的是刚健遒劲的劲健之美,切刀带来的是锋颖秀致的精丽之美。并教会孩子基本的冲刀、切刀的结合,营造出刚柔相济的韵致。他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灵活运用清代叶尔宽在《摹印传灯》中提出了品印六法:
一曰气韵生动,二曰刀法古劲,三曰布置停匀,四曰篆法大雅,五曰笔与刀合,六曰不流俗套。
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针对孩子各个年龄段的教学方法方式。很多孩子因此喜欢上这位老师;爱上了篆刻艺术;跟他有了很深的师生之谊;受到了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教育局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表扬;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好评。
【后记】
我以为,庄光立老师做了一件很好的社会公德与慈善事业。通过篆刻艺术的积德累功,慈心於物,孩子们从实际学习中真正感受到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们从小学开始,在动手艺术实践中获得国学启蒙。另一方面,他们在跟庄老师的篆刻艺术学习中,潜移默化得到了“真善美”的养成教育熏陶:在刀与石的磨砺中得自然物品性状之真;在追寻古人足迹,找寻毅力,耐心与专注中得善;在谋篇布局,虚实相生,阴阳相感有无中得美。
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还有学校教育,不正是非常需要这样的美育吗?!愿更多的社会上的“庄光立”们投身弘扬国学;传承文明的中华文化复兴大业上来。若如此,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写于林语斋。
【作者简介】学文,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漆艺委员会艺术评论顾问;福建省美学研究会会员;省民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