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唐 震:建构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对象视域”(2)

2021-03-10 11:17:29

 

唐震:研究范式创新—解构对象 启迪人性
3.人生的意义来自对象世界

本题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对象即意义。对象乃是主体向外展开的一个定义域。这就是说,对象问题就是视域问题,“对象”本身就是对视域的设定:第一,对象表明了主体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第二,对象的多寡在另一面的意义就是视域的大小;第三,对象就是主体价值的等价物,主体拥有对象的多寡同时体现了其价值的大小。概而言之,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你是否拥有对象世界?你拥有多少对象世界?你在何种程度上拥有着对象世界?
唐震把人的对象世界划分为四个层级:在广义的自然界的背景之下,整个世界表现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和虚拟自然,它们同时构成了个体的对象世界。人的对象世界在其自然的属性方面由低到高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差别表现为从非能动的自然逐渐地向能动的自然演变的过程。
(1)原始自然是个体用来维持自身的对象。原始自然界是广义自然界中未经人类涉猎的领域,或者说是人类将要首次涉猎的领域,它的原始性就在于它的自在性。它无视他在,完全以自在为中心;它“自己运动”,虽然是按照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比较高级的生物的形式在被我们所称谓的“规律”中运动变化,但这变化与个体的意志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埋头运动,不断分化,又不断出现新的合一,新的实体否定旧的实体,旧的实体的目的性就是不断地分化出“新”来。对许多个体来说,原始自然界是神秘的,它是个体的陌生的、无知的、混沌的、无法预料和难以驾驭但又必须面对的对象。
(2)人化自然是个体用来解放自身的对象。人化自然是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变的自然,是个体改造原始自然界的直接结果,是原始自然界与个体达成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个体解决他与原始自然的矛盾的直接办法就是制造出人化自然。人类每改变一步原始自然,自然界中就有一部分存在物被转变为人化自然。在个体看来,这些被制造出来的人化自然是那样地听话,它们就像他可以随意摆弄的自己的身体一样,是个体的身体在自然界中的延伸部分。由于人化自然里储存了制造者的信息,它们显现的是个体的特性,而不是自然界的原始本质。它们来源于个体与原始自然的矛盾,也终结于这一矛盾。换句话说,当个体解决其与原始自然的矛盾的时候,人化自然使个体解决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能动自然是个体用来观照自身的对象。在现实意义上,能动自然就是围绕在“我”周围的“他人”。他人在形式上是“我”的同类,因而是我的一面“镜子”。他人的存在本身就先天的为“我”预设了“我”的前提——即“我”与他既相同又不相同——形式上我们都有五官四肢——而在内容上则可能天壤之别——这一点使得“我”与他可能会终生为伍。在对象关系上,他人与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以及镜子所不同的,是他主动地映照“我”,在“我”以他为对象时,“我”也直接地成为他的对象。所以,他人对“我”而言是能动的对象。
(4)虚拟自然是个体用来反思自身的对象。虚拟自然正因为它是对实在的虚拟,他在本质上就是超自然;又因为,虚拟自然它产生的目的是反思个体本身,所以,它与前几种对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虚拟自然这一对象的功能就是对人自身的根本关切。虚拟对象对个体而言更多地表现为纯粹的精神世界。它由人虚拟出来,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精神化了的再现的自然界,是人类为自己设定的、高于物质实体形态的精神建构,用以弥补实体世界的僵化和不足。如果把对象对人的认知作用加以区分的话,应该说,实体对象给与我们的是认知事物的简单形式,虚拟对象则是人类塑造出来的高级的复杂形态;与实体对象打交道是一般性的动物性的简单活动,而与虚拟对象打交道则是观照自身、历练理性的复杂活动。
在虚拟对象的引导下,个体实现了对自身的反思。在自然界的展开形式中,原始自然作为个体的初始对象以维持个体身体的存续作为出发点,人化自然则在较高的层次上起着解放个体身体的作用,能动自然的意义在于从同类中为个体提供了观照自身的对象,虚拟的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然本来面目的对象世界则在纯精神领域完成了对个体的观照,个体经历了目前看来是完善的对象性历史的洗礼,个体的自我也因此建构在所有的对象关系之上。据此,经历上述对象性历史的个体的自我可以简洁地表示为:完善的自我 == 个体 ×(原始自然 + 人化自然 + 能动自然 + 虚拟自然)
这些对象从不同的方面塑造了个体的“我”的侧面,如果缺少其中之一,个体就失去了“我”的一部分而演变为残缺不全的“我”。
4.对象的意义在于形成关系建构

所有的对象关系都会在个体与对象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状态。因此,凡对象关系,最后都要形成一个关系凝结物,即使是那种一闪而过的关系也是如此。唐震通过对对象关系的还原,犹如运用奥卡姆剃刀在人和对象之间建立了一套思维经济原则,透视出个体在对象的演进中所获得的一维的、直线式的、渐进性的关系建构。这些还原的前提,只有建立在不同的假定之上才能做到。在这些假定之内,对象关系回归到了它们的本相。
第一对象关系:感觉(人与原始自然的关系)
假定Ⅰ:此时的个体是一个原始个体,他尚没有接受过任何对象。以原始自然为对象,而且个体本身又没有经过其他对象的作用时,两者的关系可以抽象地看成如下关系图式:
此时的个体总和为“感觉主体”,感觉主体的能动性就是他的模仿特性。
第二对象关系:知觉与表象(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
假定Ⅱ:此时个体仅仅接受过原始自然,除此之外他没有接受过任何对象。人化自然的基本特性是其工具性。以人化自然为对象,个体所结成的关系使个体走向工具所要求的方向:
此时的个体总和为“知觉主体”,知觉主体的能动性就是他的综合特性。他的某个感官在多次感觉的同时也发动了其他的感官,感官之间开始联动,开始综合地辨认对象,通过综合,它们表象地把握了对象。
第三对象关系:意识与语言(人与他人的关系)
假定Ⅲ:此时的个体仅仅接受过原始自然与人化自然,他从这二者中间走来。第三对象关系中个体的对象就是个体以外的“他人”。当我们提及他人时,他人实际上是先我而存在的。他人产生之后,对我而言,一个与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程度截然不同的对象诞生了。他先于我而存在,他将要影响到我。在我与他相遇之前,他是他的原始自然与人化自然的聚合物,因而他与我是不同的,有差别的;但同时,他又与我相似,在我的类意识下他是我的同类,因为这一点,他也许比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更能够与我为伍吧。所以,“他人”是懂我者。原始自然是不能懂我的对象。原始自然只给个体感觉,它塑造个体感觉的个别属性;人化自然是我懂它而它不懂我。在机器人那里,人们正在寻找它与人相似的地方,当机器人稍微出现一点点能与人沟通的能力时,人们就会感到惊讶。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人化自然的“懂我”属性的期盼,胜过了对自己的理解力的期盼。人化自然给个体知觉,它使个体浑身发动起来,个体也从整体上发觉了它比原始自然所具有的一点点“灵性”。他人却不同。只有他人是完全的“懂我者”。懂之义在于相互呼应和相互回应,在于相互沟通,在于理解,在于语言交流。由于语言等沟通手段的产生,个体之间才得以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在与他人的对象关系下,个体处在互动、呼应、反馈、携手共进的运动当中,其结果是双向的、共生的、一同展开的。
以他人这种能动自然为对象的人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以意识活动为形式、以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为内容的伦理道德主体。这一对象关系的实质是社会规范在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其关系图式是:
此时的个体总和为“意识主体”,意识主体的能动性就是反主体性。他人在个体面前是一个有着反客为主倾向的另一个个体,是一个不能不引起该个体收敛自己、抑制其自然性、反思其行为的对象。他人的能动性给个体以受动性,这种受动性与来自原始自然方面的受动性决然不同,原始自然只给个体受动,而不与个体对话——它也无法对话,个体在无奈中只有征服自然才有出路;他人却是个体的同类,他们之间的多种对话路径是他们能够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
第四对象关系:反思(人与自我的关系)
假定Ⅵ:此时的个体从他与原始自然、人化自然以及他人等对象关系中走来,他就是前面几种对象关系直线发展的结果。在这里,既没有多余的对象出现,也没有缺少某个对象环节。来到这里的个体已经获得了原始自然、人化自然以及他人等对象关系,除此之外,他唯一剩下的就是他本身,在此,他要以他本身作为他的最后的对象。其关系图式是:
自我与承载自身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反思关系。自我通过对照各种前对象关系反思自身,发现自身,改善自身,从而使自身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综合了一切对象关系的指向未来的新指向,以便把自身重新放置在对象世界之中去。显然,以自身为对象的人是理想的人,这一对象关系的本质表现为:自省的、观念运动的、理想化的思维指向。此时,个体变成了理想主体,理想主体的能动性就是反思自身。个体在对象关系的运动过程中确立了理想的“我”的尺度和目标,他要用这个尺度和目标度量自身,进而找到完善自身的方向。
编辑:栗禾
热门推荐
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