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生的意义来自对象世界
本题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对象即意义。对象乃是主体向外展开的一个定义域。这就是说,对象问题就是视域问题,“对象”本身就是对视域的设定:第一,对象表明了主体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第二,对象的多寡在另一面的意义就是视域的大小;第三,对象就是主体价值的等价物,主体拥有对象的多寡同时体现了其价值的大小。概而言之,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你是否拥有对象世界?你拥有多少对象世界?你在何种程度上拥有着对象世界?
唐震把人的对象世界划分为四个层级:在广义的自然界的背景之下,整个世界表现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和虚拟自然,它们同时构成了个体的对象世界。人的对象世界在其自然的属性方面由低到高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差别表现为从非能动的自然逐渐地向能动的自然演变的过程。
(1)原始自然是个体用来维持自身的对象。原始自然界是广义自然界中未经人类涉猎的领域,或者说是人类将要首次涉猎的领域,它的原始性就在于它的自在性。它无视他在,完全以自在为中心;它“自己运动”,虽然是按照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比较高级的生物的形式在被我们所称谓的“规律”中运动变化,但这变化与个体的意志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埋头运动,不断分化,又不断出现新的合一,新的实体否定旧的实体,旧的实体的目的性就是不断地分化出“新”来。对许多个体来说,原始自然界是神秘的,它是个体的陌生的、无知的、混沌的、无法预料和难以驾驭但又必须面对的对象。
(2)人化自然是个体用来解放自身的对象。人化自然是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变的自然,是个体改造原始自然界的直接结果,是原始自然界与个体达成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个体解决他与原始自然的矛盾的直接办法就是制造出人化自然。人类每改变一步原始自然,自然界中就有一部分存在物被转变为人化自然。在个体看来,这些被制造出来的人化自然是那样地听话,它们就像他可以随意摆弄的自己的身体一样,是个体的身体在自然界中的延伸部分。由于人化自然里储存了制造者的信息,它们显现的是个体的特性,而不是自然界的原始本质。它们来源于个体与原始自然的矛盾,也终结于这一矛盾。换句话说,当个体解决其与原始自然的矛盾的时候,人化自然使个体解决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能动自然是个体用来观照自身的对象。在现实意义上,能动自然就是围绕在“我”周围的“他人”。他人在形式上是“我”的同类,因而是我的一面“镜子”。他人的存在本身就先天的为“我”预设了“我”的前提——即“我”与他既相同又不相同——形式上我们都有五官四肢——而在内容上则可能天壤之别——这一点使得“我”与他可能会终生为伍。在对象关系上,他人与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以及镜子所不同的,是他主动地映照“我”,在“我”以他为对象时,“我”也直接地成为他的对象。所以,他人对“我”而言是能动的对象。
(4)虚拟自然是个体用来反思自身的对象。虚拟自然正因为它是对实在的虚拟,他在本质上就是超自然;又因为,虚拟自然它产生的目的是反思个体本身,所以,它与前几种对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虚拟自然这一对象的功能就是对人自身的根本关切。虚拟对象对个体而言更多地表现为纯粹的精神世界。它由人虚拟出来,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精神化了的再现的自然界,是人类为自己设定的、高于物质实体形态的精神建构,用以弥补实体世界的僵化和不足。如果把对象对人的认知作用加以区分的话,应该说,实体对象给与我们的是认知事物的简单形式,虚拟对象则是人类塑造出来的高级的复杂形态;与实体对象打交道是一般性的动物性的简单活动,而与虚拟对象打交道则是观照自身、历练理性的复杂活动。
在虚拟对象的引导下,个体实现了对自身的反思。在自然界的展开形式中,原始自然作为个体的初始对象以维持个体身体的存续作为出发点,人化自然则在较高的层次上起着解放个体身体的作用,能动自然的意义在于从同类中为个体提供了观照自身的对象,虚拟的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然本来面目的对象世界则在纯精神领域完成了对个体的观照,个体经历了目前看来是完善的对象性历史的洗礼,个体的自我也因此建构在所有的对象关系之上。据此,经历上述对象性历史的个体的自我可以简洁地表示为:完善的自我 == 个体 ×(原始自然 + 人化自然 + 能动自然 + 虚拟自然)
这些对象从不同的方面塑造了个体的“我”的侧面,如果缺少其中之一,个体就失去了“我”的一部分而演变为残缺不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