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忠,济南市市中区文化馆美术创作室主任,济南市市中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几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美术作品,在省级、部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上千件,许多作品进行过专题报道,深受读者好评。并在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文化馆等举办个人画展。
亦近亦远寻梦人
——读孙成忠的国画创作
马全甫
国画名家孙成忠生于滨海小城日照,久居海右名郡济南。生活待他如此慷慨,将摇曳多姿的时光演奏成一曲蓝与绿谱写的色彩交响乐。他的童年,日日沐海风、时时聆涛声,更像是一个蓝色的梦:在这梦里,碧波荡漾的是海之蓝;明净如洗的是天之蓝。成年后,久居泉城,绿则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诗人孔孚所说,“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睛,心也绿了”。无论是莲叶何田田的四面荷花,还是二月春风剪出绿丝绦的三面柳,抑或是一城苍松翠柏的山色及半城绿荫掩映的湖光,都是绿色光影演奏的人生旋律。
孙成忠先生酷爱读书,并常常在深刻阅读之后,反思人生与艺术的真谛、追问道德与哲学的渊源,不断地做大浪淘沙、去芜存菁式的素养提升。他深知,身为创造精神产品的画家,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创作反应的是艺术家之修养与品德。他深知,惟有高风峻节的艺术家,才能以画笔直抒胸中的浩然之气。德高方能艺昭,品正而后文彰;风骨操守如日月,然后艺术才能与日月共明。古人讲天人合一,就是要讲究思想的运转与天道的轮回合而为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画品即人品,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修行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贤荀子曾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孙成忠先生对生活对朋友葆有一颗谦虚谨慎的火热之心,对创作对艺术则抱着满腔旷达超然的磊落之情。他很自然地活着,很认真地画着,很潇洒地前行着。他,慎独而明理,恬淡又愉悦——既不拉帮结派更不尔虞我诈,既不随波逐流也不特立独行,既不妄自菲薄又不沾沾自喜;只是安然地站在红尘滚滚里,冷静地独观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他要做的是向艺术探讨乐趣、从生活搜寻真知。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孙成忠先生的治学理念。多年来,他在绘画园地做功课更多的是默默耕耘,广博探索而审慎取用,很少轻率地随意涂抹,想当然地舞文弄墨。每每经长久斟酌、充分酝酿之后,直达引而不发、不得不发的境地,最后在灵感的带动下创作过程厚积薄发、喷薄而出。相较众多热衷于争名夺利的人,他更像一位朴实无华、沉默寡言的农民,废寝忘食、孜孜以求地埋首于墨海砚田,对自己的艺术禾苗殷勤培育、精心侍弄。美术评论家彭德总结了成为大画家的21个条件,认为画家成堆的地方,很难成就鹤立鸡群的画家,并形象地打比方说如同荆棘丛生之地长不出好庄稼。彭德先生担心的是,人多的地方光打磨人际关系浪费不必要的美好时光;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假如一心一意将全部的生命和热爱都用于事艺,结局当然会很光明——如此,艺术的田野岂能长不出好庄稼。同样以庄稼做比喻,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讲得更为形象,他在《稼说送张琥》中有言,“古之人其才非有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这段话,阐述了古人注重自身修为的培养,等待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长期不断努力的虔诚心态与模样。而且实践起来,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之坚强健壮,对才智缺乏者注重教养使之逐渐充实。画家的养成何尝不是如此,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方能成其妙也。画家孙成忠先生深谓之,笃行之。
灵动的多样性、抒情的丰富性,是孙先生国画创作的显著特色。他工笔写意皆能,花鸟山水俱妙。在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主张万法为师,即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并重、师法自然与师法内心兼具。孙成忠对石涛大师“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观推崇备至,既反对仿古泥古的陈陈相因,又不主张闭门造车式的一味为求新意而扭曲造作。他非常重视写生,工作再忙每年都要争取时间给自己,逼着自己深入生活走进自然,立足黄土地切身感受造化神奇。他专程列了一个个写生计划,五湖四海的名山大川走了很多,写生稿摞得越来越高,水墨线条写得越来越飘逸。孙成忠的画作既重视构图奇绝,又主张神韵清秀;笔力雄健,色墨淋漓,气韵酣畅,于豪放超迈中蕴藏着恬然静穆的力量。普通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与人为善的品质;而画家想要在画坛扎根,贵在与众不同的品格。选择了艺术,人生就相当于选择了没有结局的开始:因为,一生很短,而对美的追寻路途漫长且艰辛。毫无疑问,这样的人生必将是一场稍纵即逝的苦旅。对画家孙成忠而言,寻美的苦旅却是打心眼里欢欣的乐事,因为,满满的爱贮藏于心。
这样的画人画事,希望的注释是虚无的,信仰的追求是朦胧的;美常常分明近在眼前,然而倏忽之间,却又像雾像雨又像风,一溜烟滑向了远方。亦近亦远寻梦人,画出的是此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