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笔墨寄情怀
一一王金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独特的历久弥新的表现形式,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的一枝俊秀。它以笔墨为载体,将儒、释、道精神通过物象而融合表达。早在南朝时期,先贤们就将人文精神、品格、人格注入笔墨,通过人为的意识加工饰化自然、健拔自然,来反映超现实的物象,以此为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画者将笔墨与气韵、笔墨与意境、笔墨与情趣、笔墨与修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笔墨语言将人道与天道直接衔接表达出来,将阴阳五行通过山水、草木、烟云合理贯通而得到诠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体之道,尤其是将儒家的人性出于天与道家的人性寓于律两者思想通过心(知、思维)、情、趣、意(意志)以及个性、气质和自然物象的特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形而上的一门艺术。传统画论中所谈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造自然”、“写心”、“寄兴”,这些都须以笔墨的点线书写来抒发来实现。
中国画的美学范畴重在内美,将道、艺、性、情,以及造化的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要求画中见人品、见情趣、见气韵,尤以气韵为要。构图要在气韵中求变化、求节奏、求和谐、求整体,力辟型碎气散、枯板乏味,而气韵须以用笔运墨而养之,笔和墨均可生气,古人讲:“用笔要力透纸背",说的就是在内藏内敛中见精神、见刚毅、见骨气。
我的导师程大利先生反复教导和告诫我们:“作画当以笔墨为要,笔墨关乎画之气韵、关乎画之骨力、关乎画之意趣、关乎画之造型;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用笔亦无法;笔墨二字笔在先,用笔是关键”。这都充分阐释了中国画的真谛和关键之所在。黄宾虹先生将笔墨法则总结为:“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用笔求变,变化多端”,这更是将笔墨理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认为中国画之所以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不断地延续发展,其主轴主线就是笔墨的人性化、人格化运用,这是众多中国画研究学者的共识。当前,虽然大家常说笔墨当随时代,但无论怎么创新,而其中的法则和要义是万不可丢弃的,这不是守旧,因为这是中国文人近千年来的实践认知和总结,是经过悠久历史沉淀出的精萃,只有在传统的笔墨法则运用之下写出时代印记,反映出当代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以及山川物象的时代变化,才更具中国画的艺术特性,也就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用好笔墨,重在书写功力,重在骨力神韵,重在修道养德,重在静气养神。用朴、拙、含、藏的点线来呈现东方艺韵。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去浮去躁,远喧嚣,养静气,滋养心灵,从容淡定,以禅心过滤自己的思想杂尘,用优良的笔墨来表达祖国的山川秀美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将自己对美的感受用浓、淡、干、湿的笔墨语言书写在纸上,以笔精墨妙的艺术作品来彰显新时代的华彩乐章,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书画作者和爱好者的共同责任与历史担当。
王金峰作品《庐山印象》
王金峰作品巜空谷泉音》
王金峰作品《空山新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