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写龍第一人|世界文化理论创新系列文章
二十一新世纪,人类现代科学枝术发展突飞猛进,核能开发、人造太阳、基因工程、量子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5G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等,让人眼花瞭乱,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进行,经济高速发展。
当我们从人类历史长河中看待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历史时,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枝术和经济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这种加速度发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呢?早在二十多年前,英特尔的创始人摩尔给了一个他的观察,即每16个月,芯片的运行速度增加一倍。摩尔定律不仅对芯片运行速度适用,而且对于储存人类全部信息的介质的发展也适用。这是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
让我们再来初略看看人类经济的发展的变化速度。200年前的一万年,全球人类活动所创造的GDP约占人类一万年全部总量的5%,而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200年间人类的GDP则占人类历史创造总量的95%。200多年的时间,创造的财富可以把之前一万年创造的财富忽略。这其中绝大多数的贡献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增加值。如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蒸汽机、电力、核力、计算机、互联网、城市化等等。
38亿年前,在被人类命名为“地球”上的星球的某些分子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格外庞大微妙的结构体,我们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经过几亿年的逐步演变而发展变成了细胞,细胞经过几十亿年的不断演变而变成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这就成为了“生物学”。
大约7万年前,某些叫作“智人”这一生物,生发出了一种复杂的框架,名为“文化”,有了文化的智人开始真正的打上了人类的标签。
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正式启动了人类文明。人类刚起步时,其实还有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梭罗人等人种,但他们都逐渐退出了人类的舞台,直到只剩下了现在的智人,这其中包括了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及棕色人种。能让智人延续至今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会一种武器一一“语言”。智人会利用语言来进行沟通交流和编造故事,这种新型沟通交流“技术”的出现,被科学家们命名为“认知革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武器,让智人可以消灭其它猿人等竞争对手,猎取食物,而繁衍发展壮大,至到现在,全世界智人有7O多亿人囗,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人类加快了文明发展的步伐。那时,人类开始驯化牛羊、耕种小麦、玉米和稻谷等自然资源来饱腹。这种开始操控动植物的生长来获得食物从而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被科学家们称为“农业革命”。
1、新石器时代,大约在14000年前至10000年前,使用打磨的石器等生产工具。
2、青铜器时代,大约在10000年前至5000年前,使用青铜器等生产工具。
3、铁器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至16世纪,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
4、近代,16世纪至18世纪,它直接影响了工业革命。近代农业革命的到来使人类人口呈爆炸式增长。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结束了人类"靠天吃饭"的旧思维模式,形成了人类发现自然规律和掌握自然规律的"科学思维"模式。从此以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的生产力也进入了"人类制造"阶段,人类创造的财富实现了几何数倍增。
科学革命实质上是科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思维方式的改变能解决科学进程中发生的危机。在科学革命中,其中一种学科在进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会迅速辐射到其它学科领域,乃至推广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去,进而提高整个人类的认知力和全社会的生产力。
1、16-17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了近代科学诞生。后通过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等大批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努力下,形成了近代经典物理科学体系。
2、19世纪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主体。典型的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和细胞学被称作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子、X射线、天然放射性等物质的发现,让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让物理学和整个自然科学及自然观、世界观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变革,象征着科学界和人类的认知步入了现代。
4、21新世纪初开始的第四次科枝飞跃。第四次科技飞跃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网络物理系统将通信的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与此同时,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一蒸汽机技术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1760-1840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一电力技术革命,开创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3、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2012)。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4、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一绿色技术革命,即将开创"绿色时代"(2013- )。
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参展商和观众们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
五、前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一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2012),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人类制造"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以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世界。
贰、人文科学哲学跟不上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脚步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为什么人类发展会出现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身体疾病、资源危机、道德沦丧等一系列问题呢? 关键在于人文科学哲学没有跟上现代科学和经济发展的脚步,还是用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和天人相分的科学观、经济观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人类科学和经济活动与地球大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生命运行规律相互脱节造成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从天人相分的机械宇宙观上升到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用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来指导人类的一切科学和经济活动。使天人相分的机械科学思维方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整体科学思维方式,使天人相分的经济行为走向天人合一的经济行为,使人类进入天人合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地球大自然环境才能保持良性循环,不会朝着毁灭人类方向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朝着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良好的方向发展,不会朝着自我毁灭赖以生有环境的方向发展,这样人类便能繁衍永续,而不会走向自我毁灭。
当今科学和经济出现的一系列危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人文科学没有跟上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脚步所带来严重后果。
人文科学中的哲学发展长期滞后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脚步,甚至大多还停留在十七、十八世纪天人相分的机械哲学思想。人文科学哲学研究方法还是用古代靠哲学家用大脑思维的方法获得,而不是从吸取现代自然科学进步中最新研究成果得来的。人文科学哲学研究和现代自然科学进步完全脱节,从而无法产生出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二十一新世纪的哲学思想,从而无法用二十一新世纪哲学思想来指导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约束科学枝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方向发展,制止科学枝术朝着不利于人类甚至毁灭人类方向发展。
人文科学中的道德和法律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慢一拍慢二拍甚至更多,道德和法律制定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致使有许多经济行为严重破坏大自然环境和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因为道德和法律滞后而无法约束和制止这些行为,任由这些破坏环境和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的不良的行为泛滥成灾,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和社会管理带来不良后果和混乱。
当今的人文科学要与现代自然科学同步发展,这样人文科学才能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同步匹配,哲学才能对科学起指导作用,道德和法律才能对经济行为起到约束作用。那么如何做到呢? 用现代自然科学重构宇宙认识! 用现代自然科学重建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和人文科学!
五百年前的科学革命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宇宙和了解宇宙,而不再是用神学和用大脑凭空想象,所有理论和思想都要用实验数据说话。
“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和科学、哲学的根本变革。哥白尼的“日心说”彻底打破了宗教神学思想统治地位,开启了科学统领人类思想时代,标志了近代科学的诞生和近代科学革命以及近代哲学革命的开始。
在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等大批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努力下,形成了近代经典物理科学体系。
伽利略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打开了通向近代物理学的大门。牛顿“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天上地下一切物体的普遍运动规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在那个神学盛行的时代里面他居然研究出了宇宙中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所谓的万有引力。通过他所提出的牛顿三大定律,他将大到宇宙天体运行和小到地球的力的作用都用一个公式f=ma表示了出来。
在此之前的神学认为一一地球的自转,星辰运动变化和所有的时间空间规律都是上帝的杰作。正如那首歌谣所唱的:“上帝让地球自转,上帝让常青藤缠绕,上帝无所不能”。但是牛顿成功的应用力学体系解释了这一切,让人们的思想从神学的僵持状态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彻底颠覆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不再用神学思维方式,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宇宙和了解宇宙。
经过迈尔、焦耳、卡诺、克劳修斯等人的研究,经典热力学和经典统计力学正式确立,从而把热与能、热运动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机制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热力学主要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 ,它提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宏观规律,总结了物质的宏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它满足于用少数几个能直接感受和可观测的宏观状态量诸如温度、压强、体积、浓度等描述和确定系统所处的状态。通过对实践中热现象的大量观测和实验发现,宏观状态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的变化是互相制约的。制约关系除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外,还必须遵循一些对任何物质都适用的基本的热学规律,如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等。
热力学以上列从实验观测得到的基本定律为基础和出发点,应用数学方法,通过逻辑演绎,得出有关物质各种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和宏观物理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故它属于唯象理论,由它引出的结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麦克斯韦在库仑、安培、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把电、磁、光统一起来,建立了经典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三次大综合。
运动电荷磁效应的发现,第一次揭示了电与磁的统一。电磁感应的发现和位移电流假设的提出,更深地把电与磁的相互转化统一了起来。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和电磁波的实验证实,把电学、磁学和光学统一了起来。
麦克斯韦方程组用像音符一样美妙而简明的数学矢量微分方程,确定了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关系,把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电磁和光现象统一在同一个规律中:变化的电场激发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激发变化的电场。这种相互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构成了电磁波,而光只是一种频率特定的电磁波,光、电、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麦克斯韦方程组形成了电磁场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达到了经典电磁理论研究的最高境界,建立起一个简单、和谐、对称的电磁场的力学理论,在美学上既体现了其简单性:光、电、磁的统一,又体现了完美的对称性和统一性。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质能公式统一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把质量、能量、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统一了起来,说明了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对称性和统一性。
爱因斯坦写出了许多论文,包括了质能转换定律、光电效应、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等,他成功的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打破了牛顿力学体系的桎梏。不仅将三维的空间与一维的时间进行组合产生了四维概念,而且他提出了我们这个宇宙的极限速度是光速,一旦超过光速就可以摆脱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不过我们对他最了解的贡献还是他的质能转换定律所创造出来的原子弹。
19世纪末,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系统时的不足越来越明显。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由普朗克、玻尔、海森堡、薛定谔、费米、狄拉克、康普顿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抅建了量子力学大厦和量子世界模型,实现了波粒二象性的统一,实现了电磁作用与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质的理论,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都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所进行的。
量子力学是描写原子和亚原子尺度的物理学理论。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组成成分的认识。在微观世界里,粒子不是台球,而是嗡嗡跳跃的概率云。量子力学理论有量子纠缠、量子叠加、量子相干、薛定谔猫和不确定性原理等。
普朗克是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里面最玄乎的一门学科。他提出了在微观世界里面其实就是一种量子状态,在那个世界里面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所有的一切都是高速运转的状态,所有的事件都是概率现象出现。
它不仅代表着高维空间的存在,同时也代表着时间和空间的穿越可能性。正是因为量子力学的出现,才使得我们人类科技从宏观进入到了微观世界,对于平行世界和时间空间的本质概念才有了一些了解。
目前物理学界公认,世界存在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简称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在宏观世界里,能显示其作用的只有两种:引力和电磁力。
现在物理学家正在追求大统一理论,以期实现四种相互作用理论的和谐统一。
三、用现代自然科学重构二十一新世纪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和人文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量子纠缠一一远隔粒子关联的实验表明,类空分离的事件存在着量子力学预言的关联。这种关联是同狭义相对论关于客体之间只能以不大于光速的速度传递物理相互作用的观点相矛盾的。于是,有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为了解释这种关联的存在,提出在量子世界存在一种全局因果性或整体因果性,这种不同于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局域因果性,可以从整体上同时决定相关体系的行为。
当今科学已经发展到量子微观世界,量子纠缠、量子叠加和量子相干理论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用信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人和宇宙通过量子纠缠、量子叠加和量子相干彼此信息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人身上的信息来源全都与量子纠缠和量子叠加有关。
量子微观世界运行规律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学天人相分的机械科学观一一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信息交流,以及相对论中粒子不能超过光速运动的限制,量子纠缠超距超光速感应,说明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信息感应整体,既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地人合一宇宙观一一人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人这个小宇宙要与天地大宇宙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食物、空气和水)的交换和循环,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信息整体,人和天地可以通过信息相互感应。
类比方法的客观基础是自然界存在着某些共性。类比研究在于寻找和揭示不同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所具有的形式上的相似性,这常常会带来重大的发现和突破。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常常得益于这种类比思维方法的高度发挥。
如库仑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与两质点间的作用相类比,得出作用规律,并用他设计的巧妙的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得到库仑定律。
如欧姆电的传导与热的传导相类比,参照傅立叶公式,并通过实验证实,得到欧姆定律。
如惠更斯将光与声音相类比,得出光是一种波。德布罗意将粒子与光子相类比,提出了物质波思想,为量子力学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等等。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对于类比方法的重要性,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
物理学中有多种守恒定律存在,守恒来源于宇宙的对称性。某些物理学家在创立物理理论及其数学结构时,在方法上追求完美的对称性,以揭示自然界的对称性。
宇宙是对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电和磁,质量和能量,时间和空间,正物质和反物质,混沌和分形等等,宇宙是由阴和阳组成的对称统一体。
如正反作用力对称,牛顿经典力学中,有正作用力,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反作用力。
如电和磁的对称,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揭示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变化的磁场,反过来,变化的磁场也会产生变化的电场。这揭示了宇宙中电场和磁场的对称性和统一性。
如质量和能量的对称,爱因斯坦质能公式E=mc2中揭示,质量能够转变成能量,反过来,能量也能转变成质量。质能公式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反应了宇宙质量和能量的对称性和统一性。
如正反物质对称,量子力学中基本粒子有正物质,必有与之相对应的反物质,揭示了宇宙中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性和统一性。
如时间和空间的对称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可以变成空间,反过来空间也可以转变成时间,相对论揭示了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是对称的和统一的。
宇宙中所有物质,不论是宏观世界的巨大天体,还是微观世界的微小粒子,都是处在永远运动中的。运动是循环往复进行的: 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 电场变成磁场,磁场又变成电场; 时间变成空间,空间又变成时间; 星洞吸收能量,然后,爆炸又释放能量等等。宇宙就是这样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的,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
如宇宙就是质量和能量的循环。质量变成能量,然后,能量又聚合成质量,质量又变成不同的质量形态,又释放出能量。太阳每天都在进行核聚复,释放出能量。当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以后,就会坍塌,电子往原子核内缩变成中子星,中子星再坍塌内缩就会变成黑洞,黑洞不断吸收能量,由小黑洞变成大黑洞,大黑洞再吸收能量,便成超级黑洞,当达到10的96次方克/厘米3的密度时,老宇宙便走向死亡,新宇宙在大爆炸中便诞生了,新宇宙爆炸后又诞生出许许多多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各个恒星又开始往外释放能量……。
宇宙中万事万物全部都是对称的和统一的,都是运动的和循环的,而且所有事物之间都可以进行类比,这和伏羲的太极八卦图原理如出一辙。
叁、二十一新世纪人文科学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相互统一
当今的人文科学要与现代自然科学同步发展,这样人文科学才能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同步匹配,哲学才能对科学起到指导作用,道德和法律才能对经济行为起到约束作用,那么如何做到呢?
一、伏羲画卦传道一一伏羲太极八卦图是爱因斯坦的宇宙统一场和拉普拉斯的单值决定论公式
法国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曾幻想:"如果有一种智慧能了解在一定时刻支配自然界的所有的力,了解组成它的实体的各自位置,如果它还能伟大到足以分析所有这些事物,它就能用一个单独公式概括出宇宙万物的运动,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原子都毫无例外,而且对于未来就像对于过去一样,都能一目了然,于是提出"单值决定论"。
爱因斯坦恪守"单值决定论",在中年以后执着寻找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宇宙方程式,并能由此推导出自然科学的一切定律和公式,设想一种连续场论,即"宇宙统一场"。
拉普拉斯和爱因斯坦的想法和一万年前伏羲的想法如出一辙,都是要寻找出宇宙总的运行规律,并用一个连续场的信息符号,把宇宙所有的运动规律都给表示出来,追求"宇宙的简单性和统一场"成了拉普拉斯和爱因斯坦末竟的科学遗憾,太极八卦图就是他们一生苦苦寻找的"宇宙运行模式图"和"宇宙统一场"。
《周易·系辞》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为天下王,经常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低头察看山川泽壑的形态,还经常注意飞禽走兽的皮毛纹理,以及植物的千姿百态,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并且细心体验周围环境给自身活动带来的细微变化。他相信无论是周围自然现象,还是自己的身体活动都遵循一个普遍规律,他决心要发现这一规律。伏羲孜孜不倦地追求,将观察所得结合自己的身体体验,终于总结出宇宙天地万物人类社会运行的总的规律。首创易道太极八卦图和阴阳八卦卦象符号系统。
伏羲用太极八卦图中圆圈来表示宇宙天地万物运行规律一一周而复始,万事万物都是循环往复的,从起点开始会走向终点,起点和终点会重叠到一起,又开始下一个循环。用一表示阳爻,用- -表示阴爻,阴爻和阳爻是对称的统一体。
阴爻阳爻重叠在一起会产生阴阳变化一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无穷无尽。如日月升落一阳一阴变化,日升月落为昼,月升日落为夜,产生一天昼夜变化,这样便产生出一天时间标准,而且天天都循环不断。如月圆月缺一阳一阴变化,月圆后便月缺,月缺后再月圆,一个循环周期便是一个月,这样便产生出一月时间标准,而且月月都循环不断。寒来暑住一阴一阳变化,寒气上升署气下降便秋到冬来,署气上升寒气下降便春到夏来,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周便是一年,这样便产生一年时间标准,而且年年都循环不断。
这种太极分阴阳的一分为二(如核裂变)和阴阳合太极的合二为一(如核聚变)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和现代哲学辩证法对立统一思想如出一辙。易学中阴和阳的对称性和统一性和科学中宇宙的对称性和统一性理论如出一辙。太极思维和阴阳思维如同现代科学相变中的混沌思维和分形思维一样,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太极八卦图中的阴阳对称性和统一性,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和现代科学中的有正物质必有与之相对应的反物质一样,和力学原理中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一样,和电磁场理论中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以及反过来变化的电场也会产生变化的磁场一样,和质能公式里面的质量转变成能量以及反过来能量转变成质量一样,和数学开根号是一个正根数和一个负根数一样。信息熵公式,S=-p log p,-p可以看作代表阴爻,p可以看作代表阳爻,阴和阳合为一体便是整个信息。
伏羲太极八卦图和八卦卦象符号系统开创了中国和世界哲学的先河,是中国和世界哲学的鼻祖。
二、哲学和科学相互统一一一伏羲太极八卦图展示宇宙的统一性、对称性、运动性、循环性、类比性
科学中有多种守恒定律存在,守恒来源于宇宙的对称性和统一性。某些物理学家在创立物理理论及其数学结构时,在方法上追求完美的对称性,以揭示宇宙对称性和统一性。
宇宙是对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电和磁,质量和能量,时间和空间,正物质和反物质,混沌和分形等等,宇宙是由阴和阳组成的对称统一体。
宇宙中所有物质,不论是宏观世界的巨大天体,还是微观世界的微小粒子,都是处在永远运动中的。运动是循环进行的,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电场变成磁场,磁场又变成电场。时间变成空间,空间又变成时间。星洞吸收能量,然后,爆炸又释放能量。宇宙就是这样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的,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
宇宙中万事万物全部都是对称的和统一的,都是运动的和循环的,而且所有事物之间都可以进行类比,这和伏羲的太极八卦图原理如出一辙。
1、太极八卦图中用阴阳来表示宇宙的对称性和统一性。
太极八卦图中的S曲线将阴阳分成两半,表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由阴和阳组成的,阴和阳是对称的和统一的有机整体,阴可以转化成阳,反过来,阳可以转化成阴,阴阳可以互相转换。
2、太极八卦图中用圆圈来表示宇宙的运动性和循环性。
太极八卦图中外面圆圈表示阴和阳是运动的变化的和周期循环往复的。阴阳运动变化规律是阴升阳降,阳升阴降。阴变成阳,反过来,阳又变成阴。阴变成阳,阳又变成阴,为一个循环周期,阴阳变化是无穷无尽循环往复的。
3、太极八卦图中用S曲线和圆圈来表示宇宙的整体性。
太极八卦图中阴和阳合一是一个太极整体,即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人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人这个小宇宙是由天地大宇宙制造出来的,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符合天地所有的运动规律。人这个小宇宙要与天地大宇宙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食物、空气、水)的交换和循环,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信息整体。
4、易学太极八卦图八卦卦象符号系统可以类比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
易学太极八卦图八卦卦象符号可以类比宇宙中万事万物所有的运动规律。用易学研究万事万物独特运动规律,则成为科学。用易学研究宇宙天体运动规律,则成为天文学。用易学研究地球运动规律,则成为地理学。用易学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则成为医学。用易学研究人性运动规律,则成为德学。用易学研究经济运动规律,则成为经济学等等。
5、易学太极八卦图可以将哲学、科学和各门学科统一成一个有机的宇宙整体。
易学太极八卦图卦象符号系统是宇宙大统一理论,是宇宙统一方程式,是拉普拉斯的单值决定论公式,是爱因斯坦的宇宙统一场。
易学太极八卦图卦象符号系统是一门可以综合各个学科的整体学问,可以将哲学、科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医学、生物学、文学、艺术、经济学、道德和宗教等等有机的统一起来,而将各个学科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宇宙统一整体,不再是各个学科互不关联的天人相分的各个体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哲学、科学和各个学科相互统一的宇宙有机整体。
三、易学阴阳文化和二进制逻辑相互统一一一二进制语言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
伏羲先天易道经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发扬光大。宋代陈抟拿出完整的先天太极八卦图。陈抟弟子卲雍将它变成外圆内方的六十四卦图,然后此图传至欧洲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手中。
易道文系统太极八卦图传到欧洲与现代科学融合形成科学易,从而产生出易道科学文系统一一二进制语言,并发明出计算机,这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计算机计算替代人脑计算,使人类文明从此开始进入到宇宙信息文明时代。 从而实现了伏羲易道科学文系统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穷无尽。
徳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中国宋代邵雍的外圆内方的六十四卦图发现了二进制数学和二进制语言。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数学就来源于阴爻和阳爻这一理论基础,阴爻(- -)用0数字表示,阳爻(一)用1数字表示,0和1数字的组合可以无穷无尽。大自然只有一种语言表现形式,那就是二进制语言,二进制语言没有任何人造的成份,完全是纯自然的,十进制和其它是人造的,不是纯自然的。
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汉名白晋(1662-1732年),向莱布尼茨介绍了易和八卦系统。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他曾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今天在德国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内仍保存一份莱氏的手稿,标题写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现在的机器人、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互联网和物联网等高科技都是以二进制语言和数学作为理论基础的,而邵雍的外圆内方六十四卦图正是来自于他师傅陈抟的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由此可见,伏羲是现代二进制信息科学的鼻祖。
四、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导一切科学和经济活动以及一切生产和生活行为
易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量子力学中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如出一辙。天地人合一宇宙观一一人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人这个小宇宙要与天地大宇宙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食物、空气和水)的交换和循环,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信息整体。
一万年前,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很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伏羲发现了《易》,并画八卦传授易道,从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便用于指导中华民族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
伏羲之后的炎帝创《连山易》,开创农耕文明和中华医药文明。黄帝创《归藏易》,统一华夏族,螺祖制衣裳、苍颉造文字等,开创华夏文明。周文王创《周易》,易学在周朝春秋战国时从官学流向民间,诸子百家把易道阴阳文化运用于各自学说当中,而成为百家鼻祖。如儒家圣人孔子著《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等,儒家亚圣孟子著《孟子》,合起来称孔孟之道。道家鼻祖老子著《道德经》,道家亚祖庄子著《庄子》,合起来称老庄之学。墨家鼻祖墨子著《墨子》,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著《韩非子》,兵家鼻祖孙子著《孙子兵法》,纵横家鼻祖鬼谷子著《鬼谷子》等等。
伏羲太极阴阳之道被广泛应用到百家百艺百科等各行各业当中。如道家老子讲究一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孔子讲究一一中庸之道。墨家墨子讲究一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兵家孙子讲究一一以正合,以奇胜,出奇制胜。诗词对联讲究一一平仄对仗。建筑木工讲究一一榫卯结构,中医讲究一一长正气,排邪气等等。从而诞生出百家百艺百科之业。
伏羲先天易道又经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发扬光大。宋代陈抟拿出完整的先天太极八卦图。陈抟弟子邵雍将它变成外圆内方的六十四卦图,然后此图传至欧洲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手中,依此发明二进制语言和计算机,人类至此开始进入宇宙信息文明时代。
自伏羲画卦传道以来至今,易道文化随着计算机的全球普及已经成为全世界通用文化,并将人类带入计算机、智能手机、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互联网和物联网等高速信息时代。
现代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如二进制、原子结构、生物遗传、量子力学等学科理论,都可以从八卦理论和变化中发现与之对应的形态。在现代由于受易道启发而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已有四人,他们是:德国的海森堡,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玻尔教授,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极八卦章赠人;中国的李政道、杨政宁,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于易经之启示。易学中的不易、变易、简易之道给科学家以很多的启示和灵感。
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立法、气侯、书法、绘画、乐侓、建筑、医学、文学、史学、数学、政治、经济、兵家、武术、气功、风水等都是以易道阴阳文化为根基的。易对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源头作用,传统文化所有方面都受它的影响而交融贯通,各种学术思想受易指导形成一股"大易"文化,这种文化广大而精微渗透到所有领域。
易道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稳定的内核,一切学术一切思想都离不开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趋向。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伦理、道德、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等。
伏羲易道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华民族上万年生生不息之根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瑰宝。
伏羲易道系统上万年传承,其中"太极家庭观"和"大一统民族观"让从炎帝黄帝开创的华夏文明传承至今,中华民族一直繁衍生生不息香火延续不断。其中"大一统国家观"让禹的儿子启建立中华民族国家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到现在一直延续四千多年不断。……
道以述理一一道是讲述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我们经常说的:"你要讲个道理出来",这个"道理"就是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道"是伏羲开创的先天易道,是太极八卦图,是无字天书。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华文化实则是易道阴阳文化。
作者介绍: 汪礼贤,字正坤,号南山一人,中华写龍第一人,1966年出生于湖南衡山,自由学者和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