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艺术简介:
王宝贵,别署思童。1957年生,河南省济源市人。字,之珍;号,东坡。别号盘谷石人、开土田、石木坊;又署云梦轩主人、兰宝斋居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济源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源市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成员、河南中州书院特聘副院长、南岭画派 • 南岭书风学术主持。
王宝贵(思童)书法成就:
河南省首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入展
河南省第二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入展
第八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入展
河南•陕西现代刻字艺术联展入展
河南省第三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入展
第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入选
第九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入展
第十四届国际刻字艺术展入展
河南省第四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入展
第十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国际名家书
画邀请展
河南省首届“国安杯”书画展优秀奖
河南省第四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入展
第三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秀作奖
河南省第五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入展
首届“百成杯”中国榜书大展优秀奖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全国榜书展入
展
赣榆“老街杯”全国榜书大赛优秀奖
思童的“一厘米”探索
高军红
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曾说:“创新和提高是艺术的生命。一个跳高运动员的纪录是2.40米,要破这个纪录,不是要求跳4.80米,提高1厘米即可,2.41米就是新纪录。书法同理,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了。因此我这数十年来潜心于汉碑简牍之中,只想跳出这一厘米的高度。”
不独张海先生如此,凡是有觉悟的艺术家,在其羽翼渐丰之时,可以说都怀着突破“一厘米”的梦想。王宝贵先生正是为“一厘米”梦想而孜孜耕耘了四十余载的一位“苦行僧”。
王宝贵,1957年生,济源青多村人,字之珍,号思童、东坡,别号盘谷石人、开土田、石木坊,又署云梦轩主人、兰宝斋居士。耽好书法,以之为业,而不喜治他技。
早年,王先生涉猎多体,出唐入晋,上下探索,学篆习隶,左右逢源,又勤习篆刻,龙虫并雕,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根基。其时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书法”方兴未艾之际,先生于其中启迪良多,眼界为之一放,书路日渐开阔,创作了许多具有探索意义的现代书法作品。王先生又与“墨海弄潮”晋京首展十五名家之一的王海先生颇有交情,耳濡目染,多蒙教诲。1998年,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王先生举办了个人书法篆刻首展,这在小城艺术界是一个不小的轰动,也凸显出他敢于直面批评的虚心态度和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探索勇气。此是其探索的第一阶段。
本世纪初,现代刻字艺术蓬勃兴起。现代刻字艺术不同于传统刻字或者篆刻,而是建立在书法、绘画、雕刻、篆刻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深厚艺术底蕴的王先生一入手就如鱼得水,在现代刻字艺术领域游刃有余,纵情畅游,创作了《海上明月共潮生》《印蜕钤荒》《立德明道》《天开景运》等多件优秀作品,先后多次入展获奖全国和国际现代刻字艺术展,并于2013年10月应中国书协、国际刻字联盟之邀出访韩国开展学术交流。其刻字作品,造型之诡异,结字之夸张,布局之巧思,刀法之雄肆,无不令人啧啧称奇。由书法而助刻字,刻字又反助于书法,借道出行,渐入佳境,此当为第二阶段。
此后,王先生习书日勤,功底日厚,自家面目愈加明显,“一厘米”之形容初露。其书体,其中或许有隶书六分,篆书两分,汉简一分,行草一分,与郑板桥“六分半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渊源看,汉之名碑如《张迁》《曹全》《礼器》《史晨》的底子或许皆有,于今之名家周俊杰、李刚田、王海、王澄亦多有借鉴,而于张海先生的草隶一体得力尤多。从风格看,孙过庭“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一语差可描绘,其下笔之时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唰唰”之声如在耳畔,颇有宋代名家米芾“臣书刷字”之风,此有赖于几十年朝夕不辍的挥运之功,又不乏舍我其谁的自信与从容。
清代诗人赵翼《论诗》曰:“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知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推陈出新,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一种新书体的创立,都是在争议声中出炉的。五百年之后再看,有的成为了后世争相学习的经典,有的却被时代大潮淘汰了。然而,这些都是身后事了,书家所在意者,乃是在创造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探索并享受探索的自由,发光而照亮后人的探索之路,这或许正是一位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写到这里,王先生似乎在笑我痴人说梦了!是非功过,由后人说去吧!也许,评说与争论,正是“一厘米”突破的价值所在。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评论家)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