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畫家周金山多少年來封屋勵誌,手摹心追,以格物致知的精神,直溯宋人書畫,每每九朽壹罷,不倦不棄,而獨有心得,畫稿渐多,藝境亦豐,筆揮墨染,意象自成。而知性遂高,意趣既濃。所作大山,磅磚起伏,流勤翻飛,高嶽雲起,滄海壑歸。周金山對於北派山水的李成、範寬諸先賢的圖式感染,理解愈深,韻律渐譏,自是;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
周金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悲鸿研究院院士。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以後,多年來堅持藝術創作遊走江河之間,在所遇名山大川中,升華著個人心境。渐渐地所見豐滿,所竟勤勉,目喜山水,意好高古。其山水作品亦渐渐呈現出豪邁大氣、欣然自得的意境。這種將大山大水演化為個人心境的機緣,也使觀者在雲氣山溪之中倘徉,在危石興古亭之間流連。畫中常常見高土觀雲,漁父泛舟,其草木蔥榮中層林鋪陳,水伴雲動,山隨路轉,在濃淡幹濕中展示出壹點壹劃的筆墨精妙。於是神與古遊,意趍前賢。
王國维在《人間詞話》中有“有我之境也,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是為絕論。中國文化講“大智若愚”的壹種精神思想,大智具有無形無色無聲無蹤的特征,如萬斛泉源、隨時湧出。因此畫家的才能除了表現在山水的創作過程中,也更多地表現在處世識人,調察事物的能力上,征塵萬裏,讀書萬卷,所謂“功夫在詩外”,更是壹種人生的積極修養。
因此,對於壹個中國山水畫家來說,其作品的經典往往是通過“造境”來體現出的。這種山水風格的特征,更是畫家精神世界的展示。畫家在自己的山水世界中,尋找著壹種心靈的寄托,而不是機械照搬生活的原型素材。干萬裹的追尋,正是創造出適應於自我的題材與手法,以及渐積漸深的審美趣味。因而山水畫的“造境”便是在寫生的基礎上形成的壹種創作規律,它充分體現了經典的意義,並於詩、書、畫、印等方面的努力,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以及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