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王茂彬︱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2020-08-02 17:08:57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王若 王磊 王韧 王晓峰 王晓银 王茂彬 王伟成 王颖生 王敬生 史贵仁 江文湛 刘二刚 刘天鹏 刘建国 吴昊 吴奇峰 任惠中 孙耀文 纪永 邢庆仁 岑光荣 杨涪林 杨晓村 李广仁 李明玉 李金山 李建设 李晓东 张立柱 陈永锵 陈政明 何曦 杜滋龄 周荣生 周扬波 武剑飞 林容生 贺荣敏 赵宁安 赵根成 赵建成 姚旭辉 胡跃满 姚舜熙 梁占岩 梁时民 聂鸥 袁武 唐允明 唐玉玲 郭石夫 徐君陶 贾广健 黄振亚 陶玉忠 龚文桢 盖茂森 曹香滨 崔晓东 谢志高 谢定超


王茂彬
参展画家
王茂彬,1940年出生,河北省景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晋城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山水画学会副会长。终身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品曾入选第6/7/8/9届全国美展,其传记和作品分别收入《中国美术年鉴》等多部辞典。
出版有《王茂彬山水画集》《当代山西中国画画家王茂彬》等画册。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 中央电视台 毛主席纪念堂 国家图书馆 国外美术机构收藏。


作品欣赏


優遊以彬蔚 精微而朗畅
——浅议王茂彬先生的山水画
西晋文学家陆机有名句: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畅朗,出自《文赋》。大意是:颂的文辞从容自然,华美盛大;论的内容精深微妙,文辞明朗畅达。我认为若弃“颂”、“论”二字,以“优游以彬蔚精微而郎畅”十字恰可品王茂彬先生山水画之真味。
王茂彬先生已年逾古稀,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艺有名,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他几十年一直隐居在太行山,笔耕不辍,是一位让我敬佩的老画家。

临泉淸居︳145cm×195cm︳

论画品必涉及人品,王茂彬先生低调朴实、谦和淡泊,虽身居晋东南,甘于静寂,甘于沉淀,却始终在三晋艺苑享有美名。我由于工作关系与其结识近20年,没有听到他大声说过话,也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从未听他自夸两句,更未听过他论人是非。他每次来晋宝斋,总是坐着长途客车携老伴而至,从不劳烦接送。若到他家做客,他却每次于路边等候,落座后又是送茶又是递水果,家事、艺事再慢慢道来。他的居所实谓陋室,没有茶台,没有沙发,一进门就是画案,书籍成堆,积高过人,这就是他的艺术生活。
王茂彬先生的艺术态度是虔诚的、艺术精神是可贵的,他对艺术的探索是执著的。当代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笔墨当随时代,如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达到雅俗共赏,趋时务新,赋予作品浓郁的时代气息,表现真善美的思想取向,先生做了很好的诠释。大学期间王先生是学西画的,却能秉承传统、中西融合、借古开今、自出新意,创作出清逸明丽、雅腴灵秀、似古实新的面貌。当下少数所谓画家置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雅精神于不顾,片面强调笔墨技法,导致笔墨日趋狂怪,丑书丑画靡然成风,这是不对的。

太行春融︳145cm×205cm︳

品读王茂彬先生的山水画,有三点想要谈一谈:
一是设色与笔墨。应当承认,从传统笔墨的角度看王先生,他还没有超越时人所期许的高度,但是他凭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生活体验,去领悟太行山的风骨,特别在设色领域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色彩表现语言,赋予太行山一种博宏的壮美,一种婉约风韵、一种嫣然的娴静美。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开北派山水一宗,倡导“有笔有墨,水晕墨章”,曾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本人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六朝以降,山水画皆青绿设色,勾线填彩,自盛唐、中唐始出现水墨山水画,属于开创者有张璪、王维等人,然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至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经荆浩进一步发展,上升为“有笔有墨”之理论,并重视水分之运用,笔墨结合,水墨相融,更有助于表现自然之万千,是一种拓展、一种升华。然而我认为笔、墨、水、色是一有机整体,不可片面认识,要服务于物象之表现、情感之表达。然而在用色方面,时有偏见。陆俨少先生曾论吴湖帆画作以“笔不如墨,墨不如色”概之。吴湖帆也自语:“古人作画尚笔尚墨者论甚广,余偏以尚色图之。”长久以来,设色的从属地位在明清之际几乎成了铁律,笔墨挤压了设色上的发挥空间。例如:“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又如:“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之不可夺墨,犹宾之不可溷主也......”等等。
王茂彬先生对于笔墨与色的关系,认识是辩证的,探索是成功的。他在保持讲究笔墨精神、崇尚文人情绪的正统风格中逐步引入西画用色理念,在设色上有意寻求雅俗间的平衡。他在设色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鲜丽的色彩,或多用饱和亮丽的绿色配以花青或红色配以赭石为主色调,或多用丰富的颜色层层叠染,石色、水色与墨交融,画面显得热烈浓郁沉着,从而一扫“四王”末流的柔弱积习,自其中脱胎而形成一种清新雅丽、笔滋墨润、色墨交融的艺术境界。他在色彩上的大胆使用,无形中提成了色彩在中国画中的伯仲地位,印证了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力。他的画完全不避“色之不可夺墨”的古训,而重在表现,重在达意,绮丽明快而无丝毫俗态。

金色太行︳124cm×248cm︳

二是构成与气象。我认为王茂彬先生的作品可以称为小写意山水画。他对正统的文人画在沿袭中加以改造,对西方的绘画是吸纳中加以融会;他强调“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寻求了一种雅俗观念之间的平衡,形成了独特的清丽、沉着、文雅的风貌,他是成功的。当下,山水画由于传统精神内质的缺失使其产生了空泛化和矫饰化的趋向,而它所崇尚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大众艺术与文人那种淡泊高逸的主体精神也日益疏远,以往怡情悦性的文人笔墨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失去了赖以依托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支持,取而代之的是绘画艺术的世俗化、商品化和市民趣味的泛滥。学养之匮乏、社会之浮躁使得有些画家用色弊病甚多,或失之单薄、暗淡无神;或重涂艳抹、俗不可耐,作品气质严重失重。
王茂彬先生在笔墨表象上对董、赵、宋元诸家直至“四王”有继承,但是他摆脱传统山水画已经高度程式化和概念化的束缚,自出新意,尤其在形体、虚实、光感、气象等方面有突破、有特色。
在画面构成上,他大胆突破传统中国画构图式样,运用西画透视法,融“中西之法”为我用,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笔墨表现上,钩、皴、染有机结合,参以吸收西洋画法,属反复皴擦、渲染。他的线条健劲而凝重,画山石以线条勾括大体,再分具体结构,然后用墨,一遍又一遍的皴擦、渲染。他用墨润而不湿,达到一种老、鲜、秀、润。他善用层层积染法,笔与笔之间留出空隙,积染时,增加其厚度和华润感。其作品《挂壁公路》即如此,画中左右巨石箕踞,沟壑峭壁若隐若现,笔纵飞舞,墨色纷披。

挂壁公路︳124cm×248cm︳

传统中国画在表现物象的光感方面,画家常常力不从心,近现代成就者有李可染、陶冷月等。王茂彬先生的探索是成功的。他的《金色山谷》,大胆地采用了近虚远实的处理方式,近处山石主要以墨笔反复钩皴渲染,“虚写实达”远处山峦浅黄和赭石敷色,淡墨勾线皴染,“化虚为实”,由此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富有光感、透明感。
他的画幅视界高深玄远。远山主峰高远深秀、云雾飘缈、层叠延深、章法谨严;近处苍松坡石错落有致、层次井然、立体感强。他还善用湿笔,不待墨干,即加渲染,颇有“烟润”之气,呈“云烟显晦、淡墨清岚、苍润霭雾、虚实幻化”之气象。
早安太行︳124cm×248cm︳
三是太行情怀。太行山,群峰巍峨,层峦叠嶂,怪石嶙峋,深涧幽谷,悬崖楼阁,栈道挂壁,潭泉飞瀑,林海滔天,岩松翠柏,夕阳彩霞,暮云逥绕。她,壁如斧夺天工成,蜿蜒起伏似巨龙;她,狂风呼啸身愈雄,暴雨凌侵更青葱;她,暮云逥绕露狰嵘,夕阳斜照情溢浓。可谓天地间一幅令人心旷神怡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宏伟画卷,令人震颤,令人发狂,令人神往,令人遐想。纵古观今,引来众多文人墨客尽数风流。

向阳人家︳74cm×165cm︳

太行山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养育了荆浩、范宽等画坛巨子,创北派山水之宗。同样,在当代画坛也不乏成就者,王茂彬先生即其一。王先生是河北景州人,却远离家乡,陶然沉醉于太行山五十余年,苦于此,乐于此,痴迷于此,寄情于此。在这里,他把个人的生命和才情融入苍茫的太行山中,与太行山朝夕相处,独倚怪石,静对深山,观云卷云舒,看山色空濛。太行山旖旎的景致、淳朴的人文风情深深滋养着他的才情。他用画笔与大山对话,观其虎踞龙盘,看其如奔如呼,听其如泣如诉。领略其精神,感受其情怀,体验其风情。巍巍雄风的气概撼动着画家本人,震古烁今的故事铭刻于画家心底。与造化同根,与阴阳同候,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心能转腕,手能转笔,玄妙无际,渐成化机,一笔一情,笔笔贯之,便活现出一个境界来。唐代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论,王茂彬先生是忠实的践行者。

青山幽寺图︳74cm×140cm︳

他以独特的眼光去发掘太行的雄浑美、阳刚美、朴素美......同时注重意、形、笔、色的再发现,寄予其情感、赋予其诗意。

空谷幽泉︳45cm×55cm︳

他以朴素的审美去感悟大自然,去理解太行山。他笔下的太行,厚重苍茫且不失俊秀典雅。
他以纯洁的语言去描述太行山,述说山的灵魂和精神。同时也透露着他的寻索心路和印痕

溪山秋色︳45cm×55cm︳

笔者才疏学浅,所言如此,不知能达意否?凑几句结尾:
恣意纵横扫,太行蕴于胸。
倚石同树瘦,墨淡野云轻。
徜徉壑涧窄,山高我为峰。
书房时一展,甘于苦空情。
靳忠
(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山西省书协副主席 晋宝斋原总经理)
丙申秋分于晋宝斋

山雨欲来︳45cm×55cm︳

秋山红似火之一 ︳45cmx55cm

秋山红似火之二︳ 45cmx55cm

彩云归︳ 40cmx55cm

热门推荐
新闻
Top